春风四月,温暖的阳光洒在火石寨连绵丹霞地,山坳里的千亩榛子经果林绽放翠绿,一道道土坎纵横交错勾勒出田字格,村民马兰和杨东忙着给树苗浇水、覆膜,构成一幅春耕美景。
“3年后,这些果树就能挂果了。”看着一片一片的经果林,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升的眼睛亮了起来。
几年前,王升初到石山村扶贫,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模样。
上山挖蕨菜、中草药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王升开始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点,探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他的想法与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的想法不谋而合,该乡在靠近林区的石山村等村打造大果榛子、山毛桃等4个1000亩经果林示范点,林下套种中药材,发展种植业。同时,借助金融扶贫贷款,建牛棚、青贮池,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改变原来“小而杂”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姚文仓是村里第一个建牛棚发展养殖业的人,他把家里大车出售,又贷款5万元,从4头牛养起,日积月累,如今牛只成群。前几天,姚金仓出栏6头牛犊,收入7万多元,棚里还有20头牛。
“如今全村饲养牛600多头,养殖户120多户。”王升说着话,抬手指着村对面的大山,“已经联系好企业,赶在6月底把村上2000多亩不能机耕的陡坡地流转,再增加2个千亩经果林基地。”
64岁的姚文林属未脱贫户,儿子姚胡荣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儿媳妇马阿社一个人务工勉强维持。最近,村委会给马阿社安排公益性岗位,并将7个人的低保增档为每人每月380元,这样一年下来,一家人纯收入4.5万元,生活有了保障。
今年,石山村围绕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放小额扶贫贷款623万元,发展“四个一”林草建设和养殖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标脱贫攻坚现行标准‘四查四补’。”王生海说,“火石寨乡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时限标准,确保按期完成。”
“前天刚发出3万件货,今天连夜发货2000件。”在西吉工业园区福建籍企业家创办的宁夏吉强服饰公司,总经理林建来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客商催货信息。
“公司生产的服饰具有户外防护功能,在德国、英国、丹麦等国比较抢手,已签订20万件服饰加工订单,生产日期排到7月底。”林建来原本计划2月初复产,受疫情影响推迟至2月25日复工复产,现在厂里180名工人加班加点,每天生产1000件左右,依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在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发货区,电子商务部工作人员林娟和杨娟忙着分单、扫码出库。该公司生产的中药材,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向全国各地。
“线上8个店铺,日均发货2000多单。”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骥说,从2月3日复工复产以来,每天生产艾叶9吨多,尤其以艾条为主的中草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西吉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马腾飞介绍,工业园区共20家企业,其中已有18家复工复产,700多人返岗。
截至目前,西吉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人,99家工业企业除17家季节性生产企业尚未复工外,剩余的82家已全部复工复产。54家扶贫车间已复工复产42家,369家商贸企业除酒吧等娱乐场所外全部恢复营业,50个重点项目开工3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