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忙到头也就能解决温饱,如今我们不仅盖了新房子,还依靠国家扶贫政策养起了牛。”今年53岁的王永珍曾是兴平乡兴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他顺利实现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王永珍家中五口人,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女儿在外打工。2014年以前,王永珍家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颇为艰辛。随着孩子们陆续外出上学,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王永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2014年,王永珍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穷则思变,王永珍“不等、不靠、不要”,他一方面寻求帮扶干部帮助制定产业规划;另一方面踊跃报名参加村里开办的种养殖培训班学习技术。
在学到一定的技术之后,王永珍将流转的40多亩土地全部改种成青贮玉米,并借助产业扶贫项目,喂养了3头基础母牛,当年种植的青贮玉米政府补贴了7800元左右。
王永珍:
以前主要靠庄农,庄农也不行,现在这几年政策好了,牛也养上了,国家各种各样的补贴都可以,补的好着呢,这几年靠牛着呢,养牛一年下来收入2到3万元块钱,就这么过(日子)着呢。
2017年王永珍又积极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新建了120平米的大牛棚,并购进了4头基础母牛。2018年王永珍家的母牛产了3头牛犊,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喂养,王永珍将它们卖掉收入了35000元,同时他还享受了“见犊补母”政策,三个牛犊补贴了1500元, 一共收入36500元。王永珍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劲头足了,信心更大了。
王永珍:
这干草就是母牛吃的这个东西是热的,青贮喂公牛好一点。油渣是给公牛吃的,这是热性的,苏打粉是给乳牛的,乳牛有时候口水流的多,和点苏打,这饲料专门育肥公牛的。现在一共11头牛,这边两个马上要产了,那边还有一个,产下来都是钱,也好着呢。
王永珍说,“这几年,我一直靠母牛生牛犊,待牛犊长大后出栏,再买进基础母牛繁殖牛犊的模式发展养牛。这种养殖模式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牛队伍”,有了回笼资金。”几年的时间里,王永珍将家里的“苦”日子变了样儿。
村主任 王英:
以前王永珍是个贫困户,2014年进入建档立卡户,2016年我们组织村上和乡上(开展)种养殖培训,人家多次来我们村上参加培训,王永珍自身家里的条件以前也比较差,经过培训以后发展养殖,以前种地,本身自家的地不多,不到5亩地,就是承包别人的地,自己种地,现在种地40亩地到50亩地,发展养殖业,以前养牛就是3、5头这样,现在家里养牛近13头,在我们政府组织种养殖培训以后,王永珍是我们村上的脱贫光荣户,也普遍带动了我们周围的普通老百姓,也发展了养殖和种植产业。
如今,王永珍家里养着13头肉牛,年收入增加到5万多元,一家人也从危房搬进了新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3岁的王永珍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脱贫致富,他说:“只要自己勤劳肯干,找准发展的路子,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