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什字乡立足乡情,突出特色,把肉牛养殖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牵住“牛鼻子”,发展“牛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仅肉牛养殖产业就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52元,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78.7%。
什字乡下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6255户26305人,耕地面积13.9万亩。目前,什字乡肉牛饲养量达到6.2万头,占全县的17.1%左右。种植青贮玉米7万亩,发展培育养殖示范村15个,初步形成了“山繁川育”和“户繁场育”的肉牛养殖发展特点和布局。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养殖大户辐射带动,全乡肉牛养殖户达到了3720户。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为全乡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舍风刚是什字乡南台村的养殖大户,他家的牛棚里养着6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以前靠打工维持生计的他,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舍风刚今年33岁,家里有6口人。从2014年开始,舍风刚便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开始贷款养牛。从当初向别人学习养牛技术到现在已经成为养牛的行家里手。通过几年发展,他家建起了钢结构牛棚、购进了大型机械、成立了养殖家庭农场。 舍风刚养牛主要通过自繁自育获得收益,以自家基础母牛为主,牛犊从产下到断奶就可以买到1万元左右,如果育肥到两岁左右出栏就能够卖到3万元左右,除去各种成本,每头牛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5千元。
马成付是什字乡北台村村民,今年50岁,两个孩子都在外务工,他和妻子在家养牛。以前从没养过牛的马成付,在左邻右舍的带动下,从2016年开始贷款养牛,并建起了牛棚和青贮池,最多的时候养到了30多头牛。去年,马成付一次出栏12头肉牛,售价30余万元,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和债务。 无债一身轻,如今马成付家的牛棚里还有15头牛,这给他以后的日子吃下了“定心丸”。
在什字乡山庄村海龙兄弟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排高标准养殖大棚映入眼帘,合作社负责人舍海龙正背着喷雾器给养殖区消毒。自2019回乡以来,舍海龙用自己在新疆打拼14年的积蓄,投入442万元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造标准化养殖大棚和青贮池,聘请肉牛养殖技术人员,分两批共购进西门塔尔牛218头,开启了他的养牛模式。自从合作社建成后,周边村民最多的时候有30余人来合作社务工,因为有专业的养殖技术和优质的肉牛品种,周边的村民经常来向他“寻经问道”。
在培育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的同时,什字乡以全区高标准肉牛养殖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在玉丰村着力推动“2652”工程,即全村肉牛存栏2000头以上、养殖户达到总户数的60%以上、存栏50头以上的家庭农场占全村存栏量的20%。目前,玉丰村全村332户1433人,全村牛存栏从2020年的3539头增加到了4100头,均超过“2652”工程各项指标。 打造养殖示范村,建设养牛专业乡镇。什字乡依托“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全乡肉牛养殖户达到了3720户。存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7家,其中100头以上20家,辐射带动全乡群众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增收致富,加速了什字乡肉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老百姓通过发展“牛产业”,日子也越过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