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西吉马铃薯种产业成为群众致富主导产业。(图片由西吉县委宣传部提供)
“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西吉县作为全区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重任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落细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坚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位置来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做到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注重动态监测防返贫。实施脱贫户移民户双富计划,推行农户申请、村组排查监测、乡镇复查监测、县级审核监测的“一申请三审核三监测”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紧盯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跟进产业就业、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从制度上堵住返贫的风险漏洞。持续关注收入骤减、支出骤增和受灾、大病户,零就业零产业家庭,“十二五”“十三五”县内搬迁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及居住在县外1年以上的自发移民等4类重点群体,全程监测“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切实增强脱贫稳定性。
注重常态帮扶固成果。实施城乡居民产业就业双增计划,摸清发展之“困”、收入之“低”的症结,健全相对贫困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在产业、就业、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年内建成村级金融服务站40个,开展技能培训0.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对特困供养人员、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等无法通过创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产业扶持”“双兜底”政策,确保动态监管下应保尽保、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注重政策接续促发展。落实落细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政策,用足用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综合政策,将扶贫政策接续到乡村振兴中,做好工作机制、帮扶政策、各类规划、机构队伍“四个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出台2021年西吉县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制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县内政策性移民致富提升方案等,使扶持政策由到户到人向到村到乡转变,实现区域共享。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建设面貌
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抢抓国家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不断加大乡村建设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西吉比较优势,重点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上做文章,全力抓好五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围绕扩量提质延链,加大精深加工环节扶持力度,今年打造高标准肉牛养殖示范村37个,建成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1个,推动肉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马铃薯产业坚持“四薯并进”路子,推动淀粉、薯条、粉丝和主食化产品加工齐头并进,新上规模加工企业2家以上,新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8个;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围绕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抓好现有服装加工企业扩规增量,规划建设纺织服装加工园,引进10万锭纺纱企业1家;旅游产业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做好“旅游+”文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新开发一批乡村游、生态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林草产业坚持试验示范与全面推广“两手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四个一”林草产业达85万亩,促进山绿与民富共赢。
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不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全年绿化造林12.13万亩,绿化道路400公里,完成庭院经果林7800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2.51%。实施水土保持、月亮山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提升县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力抓好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优。
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开展招商引智行动,柔性引进肉牛、马铃薯、蔬菜、旅游等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国家、自治区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两个带头人”能力提升和现代青年创新创业培养“三大工程”,年内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000人,职业技能培训5200人次。
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等做法,不断提振农村群众精气神,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和好邻居、好公婆等选树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文明乡村。
全面推行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抓好村(社区)换届后续工作,扎实开展新任职村(居)“两委”班子履职培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基层党建活动阵地标准化建设,积极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成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完成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事项代办点规范化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造一批善治乡村。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下大力气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力打好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四场硬仗”。健全完善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推广“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改建及维修农村公路230公里,新建5G基站20座。深化农村改革,打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批活力乡村。
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持续强化“三农”工作保障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县乡村书记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把“三农”工作统起来、抓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贯通、整体推动的工作合力。
建强基层队伍。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基层下沉,树牢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乡村建设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识别选拔干部鲜明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扶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强化督查考核。坚持把督查考核作为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切实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激发全县各级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