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四月,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到处是春耕生产的繁忙景象。
金色的阳光倾泻在金塘村肉牛集中养殖合作社,透过钢化玻璃照在地面上,50多头西门塔尔牛或站或卧,眯着眼,慢悠悠地咀嚼草料。趁闲暇时间,郑成功和妻子清理圈舍里的牛粪。
“我们夫妻俩喂牛,一年收入6万多元。”郑成功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10多亩地,饲养4头牛,早已实现脱贫。2019年10月,金塘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成立,雇佣有养牛经验的郑成功到合作社喂牛,合作社给他每月支付5000多元工资。
一人难以兼顾两家事,有了固定收入,郑成功把自家牛全部出售,全心全意在合作社务工。
“金塘村肉牛养殖合作社属于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三个行政村集体所有。”平峰镇党委副书记郑超说,郑成功不是给金塘村一个村喂牛,而是承担三个村的肉牛饲养任务。
原来,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三个行政村毗邻,都位于平峰镇东部,均属于贫困村。
张武村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190户668人,耕地面积5500多亩,是肉牛养殖示范村;金塘村是“十二五”移民搬迁重点村,有3个村民小组,全村103户318人,耕地面积6200多亩,村集体闲置土地面积较大;高赵村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388户1428人,经果林产业初具规模。
“三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均为零,属空壳村。金塘村没有合作社,高赵村有5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张武村有2个种植养殖合作社。”郑超对三个村产业情况走访调查后,发现三个村产业相近、基础设施条件相同,由于受行政区划局限,三个村的产业缺少统一规划,各唱各调,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9年9月16日,西吉县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较深的平峰镇先行试点。
平峰镇抓住机遇,成立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联合村党支部,采取组织联建、工作联动、产业联营、发展联手、事务联商的方式,推动贫困村组团发展、抱团取暖。
拥有农业博士学位的郑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后,从统筹各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优势产业入手,以市场化理念运作集体经济,构建“小村联盟”,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金塘村移民搬迁后,全村常住户30多户,造成2000多亩耕地闲置。联合党支部统筹闽宁协作资金100万元、高赵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60万元和金塘村青贮基地,在金塘村建成100头肉牛养殖场,成立养殖合作社。
张武村鸦洼组朱军船的爷爷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手工醋匠人,他从小耳濡目染,掌握手工醋制作工艺。2019年11月,三个村联合党支部筹资85万元,将闲置校舍改造成手工醋、胡麻油作坊和小杂粮扶贫车间,朱军船负责制醋技术,一个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
“机械服务周边农田面积1.5万亩,收入15万元。”高赵村党支部书记陈宗敕说,三个村联合党支部整合各村农机具和机械设备20多台,在高赵村成立联合机械合作社,负责三个村环境整治、旧房拆迁、平田整地、青贮收割,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全村常住户82户,肉牛饲养量480多头,户均6牛。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2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张武村党支部书记胡守洲说,“小村联盟”带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村民不出村,有工打、有钱赚。
“小村联盟”以来,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三个行政村统筹资源要素“一盘棋”谋划,捆绑项目建设、规模流转土地、连片开发产业,架设起互惠共赢桥梁,推动资源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各村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150户发展养殖产业。扶贫车间出品的手工醋和小秋杂粮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月收入2.5万元。高赵村王世英建牛棚、修青贮池,养牛8头,年收入5万元。
“产业集约化,种植养殖统一技术、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销售、统一购进优良品种,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缺乏技术问题,牛只品种良莠不齐问题;牛只集中饲养,牛粪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养殖,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到经营实体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学习生产技能。”郑超这样介绍“小村联盟”优点。
今年,张武村、金塘村、高赵村三个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做大产业优势。
“建设高标准机修农田2000亩,推广种植青贮饲草3000亩,重点打造油料种植基地500亩,建青贮池130座。在张武村集中养殖肉牛300多头,三个村连片种植小秋杂粮种3000多亩。”郑超对贫困村抱团致富信心十足。
目前,西吉县将“小村联盟”这一模式在全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