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牛娃吃得多欢实。”夜幕降临,牛棚里灯光柔和,26头肉牛在槽前排成一列,把嘴埋在麦麸、油渣、青贮玉米混合的草料里,发出沙沙的咀嚼声。今年85岁马正虎坐在牛棚里,看着牛犊欢快地进食,满脸宠溺。
“一天不看几遍,睡觉都不踏实。”马正虎说他活了一辈子,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牛,从没有见过这么“俊”的牛。
过去,马正虎家人口多,生活困难,家里养1头耕牛。这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马正虎儿子马进荣从事养殖业,孙子跑运输,一家人一年收入2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牛娃1万多元买回来的,喂了七八个月,现在每头能卖2万多元。”养牛养出了感情,每天“陪着”牛进食成了马正虎最开心的事。
宁夏西吉县马莲乡张堡塬村地处马莲乡两山之间的川台地上,与将台堡镇相邻,固原至将台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近年来,张堡塬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探索出“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劳务为主的富民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我们村耕地面积6300亩,人均2.62亩,耕地多为中低产田为主。”张堡塬村主任单志兵介绍,早期水资源短缺,含盐量超标的地表、地下水可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种植业效益低下。
“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小麦亩收入300多元,马铃薯亩收入500多元。”由于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认识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速度比较慢,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生产。
2014年,张堡塬村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89户2319人,其中常住农户418户1668人。受产业发展水平低影响,就地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十分有限,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为了发展产业,张堡塬村发挥本村资源优势,依托西吉县引进的生物科技公司,打造“公司带动型”马铃薯产业发展示范园,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依托当地马铃薯淀粉公司,按照统一品种改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种植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为村民做保底。
同时,该村还充分利用川地,发展冷凉蔬菜,做规模化种植,降低村民种植蔬菜的市场风险和种植成本;利用山地种草养牛,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与科研院所对接,选择良好品种,推广优质草畜,多种产业共同发力。
产业兴旺生活幸福
“村民将土地以每亩600元流转给示范园后,示范园区还为本村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2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单志兵算了一笔账,“流转土地、务工、种植马铃薯,让户均年增收5.7万元。”
张堡塬村五组村民苟银亮,种菜、养牛齐头并进,经过多年打拼,成为种植、养殖业里的行家能手。
今年,苟银亮种植西芹100多亩,纯收入60万元;出栏肉牛20头,纯收入14万元。“加上政策性补贴,今年纯收入80多万元。”苟银亮笑着说,“在家发展产业,有政策兜底,心里特别踏实。”
“2014年之前全村只有400多头耕牛,现在培育发展肉牛和羊、鸡养殖专业户200多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发展养殖大户80多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张堡塬村副主任苟发银感慨道,2014年村里的“1万元户”只有两三户,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收入过10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
产业升级信心足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张堡塬村把目光瞄准规模化、标准化、全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张堡塬村与广州农业公司共同投资,按照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种植规程、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冷链运输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建成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要求为标准的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蔬菜基地1000亩,每年可复种3茬,年产2150吨,产值1500多万元,常年务工人员170多人,采摘期最大用工量300多人,年支出工资25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苏德花介绍,基地通过以销定产,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务工、种蔬菜增收。
张堡塬村从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步子越迈越大,路子越走越宽。依托向丰家庭农场和明德养鸡场,创建了宁夏向丰循环农业示范园,走出了集标准化肉牛养殖、优质饲草料种植、绿色生态牛肉深加工、有机环保加工于一体的种养加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
如今,张堡塬村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多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全村种植饲草料4000多亩,特色蔬菜种植1500亩,肉牛饲养量865头。在村民致富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硬化路、动力电、安全饮水、安全住房覆盖率达100%,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村庄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