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是中国首个“文学之乡”。长期以来,西吉作家砥砺奋斗,创造了西吉文学这一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文学成为西吉的一张靓丽名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富贵资源。进入新时代以来,西吉县高度重视并着力推动新时代文学事业创新发展,在这片丰厚的文学土壤上,优秀作家和精品力作不断呈现,文学天空群星闪耀。特别是新乡土文学和农民作家群的产生与发展,备受全国关注,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和基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而“三项计划、三个全民、三项行动”组成的“三三制”工作矩阵,正努力创造着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西吉经验。
三项计划:筑牢文学发展根基
一是文学攀峰计划。2022年,中国作协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为全国文学界提升创作水平、推出精品力作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面对“既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的时代要求,西吉县发挥郭文斌、马金莲等西吉籍著名作家的带头作用,带动樊文举、李义、李兴民等一批骨干作家和中坚力量快速崛起。积极争取中国作协、宁夏作协的支持,密切与高等院校、全国文学组织的联系,深化与全国各地的文学交流,不断凝聚西吉文学发展的正能量。2023年,全国第25个、宁夏首个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西吉,成为继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之后,西吉的又一块金字招牌。截止目前,西吉共荣膺国家级文学大奖7次;全国性文学奖项40余次,省市级文学奖项50余次。仅2024年,郭文斌《中国之美》、马金莲《亲爱的人们》等重量级作品出版发行,引起全国强烈反响;马骏散文集《青白石阶》获得中国作协项目支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他的文学故事更是感动了全中国;《杨河村诗记》《春风敲门,阳光入户》等精品力作竞相涌现,《母亲和她的第一个连手》《村戏》等10余部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西吉文学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势头。
二是基层作家培养计划。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为数众多、勤耕不辍的基层作家,是西吉文学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也是西吉文学的鲜明特征。近年来,西吉县文联、作协高度重视基层作家的培养,积极争取宁夏协作、宁夏评论家协会将培训资源向西吉倾斜,举办各类文学讲座、创作培训,提升基层作家的创作水平。西吉县委组织部、西吉党校将西吉文学纳入党校教育课程,将农民作家纳入乡土人才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培训。2024年,中国作协组织《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七大国家级文学期刊走进西吉木兰书院,走进乡村最后一公里,将文学改稿会开在了农家小院、基层第一线,探索了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的崭新机制,为全国文学组织作出了表率。西吉木兰书院设立“农人文苑奖”,鼓励农民作家创作;启动“残疾人作家帮扶计划”,自费为每个作家每月提供400元以上的写作基金,帮助残疾人作家实现文学梦,助力他们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
三是校园文学育苗计划。注重代际培养、代际传承,确保西吉文学后续有人,一直是西吉文学人的战略考量和自觉行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西吉中学教师赵炳庭就成立了“月窗”文学社并创办《月窗》刊物,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引导教学,文学社成员从最初100多人扩充到全校400多人,学生在“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 。之后,西吉校园文学如雨后春笋,勃然兴发。如今,西吉多所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成立文学社团,举办征文比赛等,让文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西吉县第四小学设立了校园文学创作基地,成立了校园文学社,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作家校友李兴民、单小花等,受邀担任文学导师,经常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西吉县第一中学,将文学研学纳入课程,每年组织学生到西吉文学馆、木兰书院、“苍天一滴泪”文学创作基地进行采风,聆听文学讲座,积累创作素材,学习创作方法,培养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在校园文学的推动下,诗意教育、诗意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深层次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人文教育的深化。
三个“全民”:让文学融入生活
一是全民托举。在西吉,从政府机关,到车间农田,从县委书记,到普通民众,对文学的全力托举和关心爱护,西吉全县上下对文学的重视与支持,推动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文学、尊重文学、尊重文学人的良好氛围。政府加大对文学事业的投入,打造以西吉文学馆为中心,辐射带动“1 + 9”文艺创作阵地,为作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西吉文学馆是全国首个县级文学馆。可以说,无论是像郭文斌、马金莲这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大树,还是像李成山、杨秀琴这样生长在田间地头的文学小草,都植根于全县人民关爱和滋养的文学土壤。本土企业家马晓斌,是文学的“铁粉”,多次支助当地民间文学社团,为西吉作家作品研讨会等文学活动慷慨解囊。像马晓斌这样的文学公益人,在西吉为数众多。西吉木兰书院自2019年创办以来,为当地作家搭建公益的文学创作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文学活动,被称为“农民作家之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企业热情赞助,民众大力支持,全民参与托举文学,让文学发展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全民阅读。西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积极举办各类阅读活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2024年12月29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木兰书院、西吉县作家协会、西吉县第五中学联合发起全域全民阅读西海固文学行动倡议。该项行动旨在依托西吉县文学资源优势,扩大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的影响力和西吉县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品牌效应,推动基层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发挥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倡议全县人民投身全民阅读热潮,在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建立阅读角,提供丰富图书资源;在学校开展“每天阅读半小时”活动,倡导本土文学走进校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厚植乡土情怀,努力建设书香校园、书香乡村、书香西吉。
三是全民写作。在西吉,全县有23名中国作协会员,124名省级作协会员和600多名市、县作协会,长年坚持写作的有1600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作家,更有一部分是残疾人作家群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作家,构成了西吉文学的作家“矩阵”和网络,从纵横两个维度深度影响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各自不同又缺一不可的文学价值。文学是西吉人的精神图腾。正是西吉文学特有的群众性、草根性、自觉性、神圣性,使文学成为西吉长势最茂盛的庄稼,也使西吉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粮仓,使西吉文学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单小花、李成山、李成东等一大批农民作家不求发表、不求获奖、不求成名成家,只是因为“心有所感、不得不发”,他们白天拿锄,晚上拿笔,白天放羊,晚上放牧文字,深情书写平凡生活。2024年7月,《人民日报》以近一个整版的版面,深度报道西吉农民作家写作现象,并提出“农民作家群”概念。西吉农民作家群现象得到全国各级宣传、文联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在西吉,把文学生活化,把生活文学化,用文学创造一种审美的生活,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新生活的选择。从普通农民到工人、教师等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笔,记录生活感悟、家乡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景观。
三项行动:助力文学多元发展
一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西吉县将文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1+9文创阵地,打造以文学为主题的文旅线路,推动文学赋能产业。2022年,固原市作协、西吉县作协和木兰书院,共同在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发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春风行动”。为了探索破解“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时代课题,木兰书院从乡村振兴实践出发,着眼于将西吉优势文学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将文学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力量、推动文学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彰显乡村振兴中的文学力量,主动联系全国作家,带动农民作家创作,积极探索文学+研学、文学+乡村旅游、文学+演艺、文学+农民作家直接电商、文学+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国各地1200多名作家先后走进杨河村,助力乡村振兴,40多名驻院农民作家辐射带动30多个村庄300多名文学创作者,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号角手和排头兵,为发挥文学助推乡村振兴的多重综合功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是新乡土文学创作行动。西吉县与中国作协的两个“写作计划”紧密呼应,根据西吉文学的本质特征和一脉相承的写作主题,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火热实践的必然要求,提出了新乡土文学创作行动,引导作家扎根乡土,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吉故事、乡村故事。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这部长达80余万字的长篇巨著,从20世纪80年代末横跨至当下,以一个西海固农民家庭脱贫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生动呈现了西部山乡的巨变。董顺学的《月亮山下》,这部66万字的长篇小说,将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融入故事之中,反映出时代发展对乡村的深刻影响。单小花、李成山、杨秀琴、王晓云等农民作家的作品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反映了乡村的发展变迁,展现了当代农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火热实践、时代气息与充沛昴扬的精气神。
三是西海固文学数字化国际化传播行动。西吉县借助互联网这一强大的数字化工具,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引导本土作家建立微信公众号、开设视频号等,及时发布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信息,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阅读西吉文学作品,了解西吉文学发展动态,让西吉文学作品通过网络直播、线上平台等形式,跨越千山万水,迅速呈现在读者眼前,缩短和弥补西吉文学传播的差距和短板,努力向世人讲好中国文学、西吉文学的故事。西吉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亲自担任主播,为传播西吉文学振臂高呼。西吉作协、木兰书院与复旦大学社会实践大学生,联合开展作家直播培训,让他们成为西吉文学数字化传播的先锋使者,并通过他们,带动全社会传播、推介西吉文学,让更多人了解西吉文学、关注西吉文学,支持西吉文学的创新发展。
西吉县的“三三制”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全民参与到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为新乡土文学和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兴起提供了体制机制的推动力,也为全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路径。作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西吉县,将继续在文学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探索,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探索基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