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作为语言艺术,必须要自信于汉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敢于用汉语说话、交流,敢于突破障碍,让外国人看字幕,去欣赏中国顶级的艺术产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接受“学习强国”记者采访时说道。前有“悟空”,后有“哪吒”,中国艺术形象火爆“出圈”,在国际舞台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化出海,早已不是单程票,而是向世界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
汉字:刻在舞台上的文化基因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话剧艺术刻在舞台上的文化基因。话剧《苏堤春晓》的舞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以苏轼经典诗词独白和舞台书法布景的形式,演绎了大文豪苏东坡跌宕起伏、深情豪迈、正直通透的一生,被誉为“一次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全面突破”。
在田沁鑫看来,这部剧“通过苏东坡的故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把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乐观、智慧的文化精神,与宋韵文化相结合,通过可观、可感的戏剧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可贵。”
每个汉字都是微型剧场,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话剧正以汉字为舟,载着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审美哲思,驶向世界艺术的汪洋。
从“翻译”到“转译”:跨文化传播的破壁实验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结构、价值观、供应链都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翻译”到“转译”正在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转折和突破。田沁鑫在提案《加强艺术交流,深化新时代文化外交》中提出——需要构建对外艺术交流长效协同机制,把艺术交流纳入国家外交长期战略规划,打造全球艺术品牌矩阵。
202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传播,以中国话剧打破语言壁垒:一方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简版拟开展海外巡演;另一方面正在筹备China Theater(中国剧场)出海工作,力求让中国话剧参与国际艺术节、戏剧节和国际演出季,传递中华文明之美。
这种双向奔赴的文化生产,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另一方面注重“艺术+科技”相结合,领跑世界,创造震撼世界的顶级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让世界人民感受来自五千年文明的中华艺术魅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中国作为诗歌大国,中国优美的语言转译到世界上去,中国话剧有责任去面向国际,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田沁鑫说。
文化出海2.0:从“送出去”到“种下去”
文化出海,并不是单一维度的传播,也不该是一时热度,而是要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直抵人心,跟全球用户形成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田沁鑫在提案《加强艺术交流,深化新时代文化外交》中建议,要通过多样艺术项目和组合、艺术数字化传播渠道,建设形成政府、民间、个人多重组合的对外艺术交流网络,实现对外艺术交流在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突破,让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
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例,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工匠精神”为切口,通过常书鸿与当代数字研究员的跨时空对话。借助“CNT现场”品牌,用4K多机位拍摄技术,将话剧转化为高清舞台影像,通过海外流媒体平台发行,突破剧场物理边界。
中国戏剧的国际化,本质是以科技为翼、文化为根、青年为桥。从《受到召唤·敦煌》的千年回响到《直播开国大典》的历史重塑,从AI技术赋能到“双演融合”新业态,中国国家话剧院始终在寻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以更高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在田沁鑫看来,让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便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华文明影响力、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文艺的力量。汉字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是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情感坐标系——这或许正是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