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西滩村扶贫车间,张丽兰拿起百合球,麻利地切根、去皮、剥瓣,一片片乳白色的牙瓣重叠,装满了塑料筐。“再有4天,正好两个月,就能攒5400元,够一学期生活费了。”张丽兰说。
张丽兰家住扶贫车间附近,有兄妹4人,在大哥和二姐成家后,家里剩下她和三姐及父母一起生活。现在,张丽兰在幼儿师范学院读大二,三姐在西安上大三,姐妹俩一学期的生活费需1万多元,全靠父母在家种地养牛支撑。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姐妹俩在家学习。姐姐由于学业紧张,腾不出时间,懂事的张丽兰在完成课程后,就到扶贫车间打工。车间里干活的20多人全是同村的婶婶阿姨,加之剥离百合全凭巧劲,聪颖的张丽兰很快就掌握了技法,一个月下来能挣2700多元。
“我爸妈患有腰间盘突出,家里姊妹比较多,靠种地养牛为主,家附近建了个厂子,干活比较方便,我就利用假期的时间,过来自己挣点生活费,减轻父母的压力。”张丽兰说。
毛文梅家里有5口人,父母年事已高,在家帮她带孩子,丈夫苏成富种地、养牛,她通过在扶贫车间打工贴补家用。
2017年初,张巧英将城里的店铺出售,筹资200万元,满怀创业激情和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在娘家西滩村投资种植百合,建起加工车间和冷库。2019年,首批500亩百合到了收获期,张巧英招工人时,毛文梅第一个报名参加。如今,毛文梅已在车间干足一年,挣了3万多元,相当于种10亩糜子10年的总和。毛文梅开心地说,“家里现在老人看病吃药,孩子上学,开销全部由我负责。”
种百合不像种粮食作物,从种植到根部彻底发育完成,需要在土地里汲取3年的营养,意味着每3年才能收获一次。在大山里种植百合,张巧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管理经验,第一批500亩百合亩产1000公斤,比自己设想的亩产少了500公斤,张巧英仔细一算账,按照新鲜百合市场价1公斤30元,除去成本,亩纯收入1万元,3年纯收入500多万元,是传统作物三四倍。虽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产量和收入,但远远高于传统作物的收入,让张巧英坚定了种植百合的信心。
2019年,张巧英在西滩村种植2000亩百合,又在火石寨小川村种植百合1000亩,两个基地虽相距几十公里,但良好的长势却出奇的一致。没有科学技术支撑,我也不敢投资种百合,张巧英说她能成功种植百合,并非运气使然。
新鲜百合1公斤30元,手工百合干1公斤240元,为了增加百合附加值,张巧英引进百合干生产线,打造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更多的妇女务工增收。
“我们公司主要是吸纳周边的建档立卡户和贫困人群,在我们公司里面进行务工,人数在150、160左右,年均发的工资量在60、70万左右。”张巧英说。
小川村有6000多亩地,原来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今年年初,小川村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企业种植百合、芍药、大果榛子等新品种4000多亩,带动务工250人,收入400多万,常住户户均收入1.5万元。
马得旺:
我的十亩地流转到公司了,我们给公司打工,半年时间两口子收入达到了5万元,比种庄稼好得多。
张巧英告诉记者,下一步基地将采取“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让更多群众参与百合种植,进一步激发生态红利,让生态优质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消息来源:宁夏日报
视频录制:西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