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脱贫路上积极进取,坚决不做脱贫攻坚思想上的“落后者”;她发展种养业,坚决不做脱贫攻坚发展上的“滞后者”;她勤劳致富,坚决不做脱贫攻坚小康路上的“掉队者”,她就是马建乡大湾村建档立卡户马金兰。
清晨、正午、傍晚,田间、牛圈……总能看到马金兰忙碌的身影。走进她家,院子干净利落、各种东西摆放整齐,仿佛在静静地讲述着这一家人勤劳的故事。没有读过一天书的马金兰这样概括她的日子:“养着三个娃,养了七头牛,种了60亩地”,又加了一句:“政策这么好,只有自己苦出来的好日子才踏实!”
朴实的话语,踏实的脚步,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38岁的马金兰瘦弱的身板让人时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只要自己肯吃苦,日子就会好起来”
2014年之前,马金兰和丈夫马克龙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劳作,可一年下来没有任何结余,遇上干旱年份基本上一年的辛苦劳作化为泡影,随着三个孩子的出生、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丈夫马克龙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重活干不了,因此,家中重担全压在马金兰一个人的肩上。
2014年,马金兰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她的生活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马金兰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女性。她说:“只要自己肯吃苦,日子就会好起来”。她们夫妻贷了5万元扶贫款,购进了三头基础母牛,发展起了养殖业。马金兰说,作为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种地的老本行。于是她种了60亩洋芋和玉米,坚持精耕细作,利用庄稼秸秆喂养基础母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马金兰的家庭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借助国家2.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政策,马金兰夫妻把原来的土坯房拆掉盖上了安全住房。2016年年底,马金兰家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出列。马金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了贫,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政策给了,好日子还要靠自己”
马金兰说道:“村干部经常来我家了解情况,给我们讲政策,给我们出主意,希望我们早日脱贫!
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兜底、金融扶贫贷款、产业扶持等多项政策,近几年,马金兰夫妻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她又动员丈夫修建了两座马铃薯储藏窖,把马铃薯储藏下来反季节销售,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今年反季节销售马铃薯收入1万多元。同时,政府对养殖业补贴力度逐年增加,建牛棚有补贴、牛犊有补贴,购进基础母牛也有补贴。2019年马金兰家牛存栏量达到9头,她家5头基础母牛政府补贴1万元,后来卖出3头牛收入5万元,8亩马铃薯收入1万元,丈夫马克龙在北京“西部马华”连锁餐厅务工,一年收入也有4万多,平时两口子再抽空打点零工,马金兰一家2019年的收入至少10万元以上。看着自家逐年繁育增加的牛存栏量,马金兰的脸上时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马金兰不仅还清了欠款,手头也有了存款,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马金兰夫妻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和收入来源。
“生活这么好,我们一家子都是各干好各的事”
见到马金兰的时候,她和儿子马海成正在种马铃薯。马金兰有三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初中和小学。儿子马海成是家里的老大,学习好,也很孝顺,知道母亲很不容易,一有时间他就帮着干点农活,减轻一下母亲的担子。
今年,丈夫在外打工,马金兰家里家外一个人忙的团团转。她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种了30亩青贮玉米、8亩马铃薯、17亩燕麦和5亩小麦,以种促养,青贮玉米用来腌制饲草,燕麦做成饲料喂牛。“日子过得这么好,想吃啥就吃啥,这在以前根本都不敢想,今年我听说增加基础母牛政府还给补贴,我准备再进两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建一个大一点的青贮池……”
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勤劳的人。马金兰,勤劳吃苦,乐观向上,有困难不气馁、不妥协,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托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链 接
大湾村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实现脱贫出列。目前,户籍人口603户2700人,建档卢卡户194户902人,全村共有劳力890人,外出务工人员301人,先后组织多批年轻村民到北京“西部马华”连锁餐厅务工,全村贫困发生率降到现在的1%,人均纯收入7690元。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大湾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等优势,村委会一心一意为民服务、村“两委”班子热热火火干事,团结带领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生态移民、劳务输出三条脱贫路径,全村肉牛产业已初具规模,良种肉牛存栏共1050余头,种植青贮玉米3200余亩,建成30立方米青贮池52座,正在创建2020年全县养牛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