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方宝地,有相对富集的物产资源、浓郁厚重的民族长卷、多元开放的地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砥砺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把封闭落后、一穷二白、民族隔阂的旧宁夏变成了开放进步、美丽富饶、团结和谐的新宁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步入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过去的宁夏城市发展十分落后,即便是首府银川,有人形容为“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今天的宁夏城镇化率达到61%、位居西北第一。过去的宁夏是“黄沙滚滚不见路”,今天的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沙化趋势整体逆转,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这些都是宁夏沧桑巨变的生动缩影。而所有这一些,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讲,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没有新宁夏。
二、宁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共同建设史。新中国建立之前,宁夏境内没有一寸铁路,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各族群众喝的是天上水、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极度贫困、民不聊生、一穷二白。自治区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支援、共同帮助宁夏建设,各民族在宁夏团结携手、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开启了“划区自治兴宁夏”“于今团结史无先”的新纪元。从195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支援宁夏建设,陆续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来宁参与建设的有20多万人,与宁夏各民族一道艰苦奋斗,为宁夏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心血、甚至奉献了生命,许多同志在宁夏安家扎根,子孙后代现在仍然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尽心尽力。1964年至1978年,党中央在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了“三线建设”,动员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安徽、上海等掌握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各族干部、技术人才支援宁夏建设,与宁夏各民族共同建设了吴忠仪表厂、长城机床厂、大河机床厂、青铜峡铝厂等企业,帮助宁夏填补了工业的空白。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下,宁夏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为宁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法。
三、宁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宁夏各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既支持真金白银、也支援人才技术,帮助各民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宁夏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面进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由1978年的2.7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91.7亿元,共计9184.2亿元、年均213.6亿元,增长了 366倍。中央高度关注宁夏各民族脱贫,从1982年启动“三西”建设以来,从中央到兄弟省区累计投入数千亿元帮助宁夏各民族摆脱贫困,推动宁夏300多万贫困群众脱了贫、摘了帽。特别是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25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的闽宁扶贫协作模式引领下,福建省级财政援宁投入19.56亿元,结对帮扶市县援助资金7.11亿元,社会团体捐款捐物折合4亿多元,形成了汉族帮少数民族、多地帮宁夏一域、多数人帮少数人的生动局面。中央十分重视宁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通过高考招生指标倾斜照顾、设立民族预科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措施,帮助85.4万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建成3476所学校,让各民族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中央非常关心宁夏各民族健康发展,援建各类医疗机构4574所,组织北京、上海、广东、福建4省市累计选派479名专家到宁夏义务接诊近10万人次,对口支援21家县级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水平,帮助宁夏建立特色专科33个,组织各大医院为宁夏培训医疗专业人才2367人。中央不断支持宁夏丰富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建设公共图书馆27座、文化馆27座、影剧院6座、博物馆75座,文化大院586个、文化广场260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65个。
宁夏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各民族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指引,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享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荣耀和恩惠。为了更深入、更直白地讲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宁夏的具体生动实践,我们通过对比,看看以下10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是看交通发展变化。解放初期,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从银川到固原需要半个月,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中央大力支持宁夏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网络,帮助宁夏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联通东西、贯通南北、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①公路建设方面,目前全区通车里程3.69万公里、公路网密度55.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7.4倍,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20户以上的自然村98.8%通硬化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46公里,成为西部第2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②铁路建设方面,1952年国家开始勘测、设计、修建包兰铁路,由国家铁道部第一、三工程局和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61部队施工,这是途经宁夏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修建过程中环境非常恶劣、条件极其艰苦,春秋季节几乎每天下午要刮一次大风,尤其以“黑风”最为凶恶,有时风沙像一道数十丈高的巨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把筑路工人的帐篷拔起抛到几丈以外,筑路工人修好的一万多米沙方路基,一夜之间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目前宁夏铁路总里程达到1645公里,建成了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银西高铁,融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宁夏人民终于圆了“高铁梦”。这是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四面八方筑路大军开辟的铁路建设历史。③机场建设方面,中央支持宁夏建设和扩建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中卫沙坡头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目前这3个机场有28家航空公司运营通航96个城市、141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11条,银川河东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宁夏交通发展的巨大变化,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一个民族分裂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看水利发展变化。宁夏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是困扰生活、生产、生态的最大瓶颈。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宁夏“水”的问题,大力支持宁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958年以来对宁夏水利建设累计投资371亿元,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292亿元。①治水方面,历史上银川平原的“七十二连湖”、现有的引黄灌区大湖泊,实际上都是黄河故道的遗存或黄河改道的结果,每次都会引发洪水泛滥、灾民遍野、流离失所。为了解决河道安全问题,中央投资支持宁夏筑堤防洪、保水固土、疏浚河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七十二连湖”变成了贯通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湿地,实现了黄河安澜、山洪无虞。②兴水方面,投资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结束了宁夏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改变了西海固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比如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时,提议与会人员思考青铜峡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正式施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为解决宁夏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此宁夏有了高坝引水,引黄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100多万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50多万亩。③节水方面,支持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宁夏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从1998年的0.34提高到目前的0.55。④用水方面,建设集中饮水工程486个,历史性解决了 4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南部饮水安全工程使西海固千百年来“喊叫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过去老百姓喝的是井窖水、苦咸水,现在喝上了干净水、安全水。
三是看电力发展变化。解放初期,宁夏只有45万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全区供电线路不到7千米,生产无电可用、生活处于油灯世界,群众形象地说“满窑洞全是煤油味、满鼻子全是黑油烟”。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投资1983亿元帮扶宁夏发展电力事业,全区发电量增长了 6.4万倍,形成了风电、光电、火电、水电多能互补、稳定安全的电力电网体系,实现了从缺电少线到电力外送的历史性跨越。①电厂建设方面,在宁夏布局建设了3座水电厂、66座火电厂,全区电力装机容量从1958年的42万千瓦增长到去年的5943万千瓦,人均总装机量和发电量位居全国第一。②电网改造方面,支持宁夏建设改造变电站438座、线路近1.5万公里,1995年实现了 2564个行政村通电全覆盖,成为西北5个省区、5个民族地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的省份,2006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③电力外送方面,将宁夏纳入西电东送工程范围,支持宁夏建设高压支流输电工程,宁夏源源不断“放电”全国,成为全国首个外送超过内销的省级电网。④新能源产业方面,支持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574万千瓦,发电量329.8亿千瓦时、占全区发电量的18.67%。
四是看教育发展变化。历史上宁夏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总体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解放后,中央加大对宁夏教育投入支持力度,推动宁夏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420亿元,使宁夏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学前教育方面,支持宁夏建成幼儿园1464所,目前毛入园率达到88.5%。②基础教育方面,支持宁夏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园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新建、改扩建学校360所。③职业教育方面,1958年宁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各有3所,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41所,建成了西部地区最大职业教育园区。④高等教育方面,宁夏在1947年以前没有专科以上学校,1947年到解放初期专科学校办办停停、没有持续稳定招生办学。历届高中毕业生大多由教育部门选送,或个人自由投考国内大专学校深造,这些在省外上大学的学生通称为留学生或旅外学生。由于一般中学的程度较低,毕业应试大学往往得不到录取,外出读书交通不便,到北京也需半个月的路程,所以宁夏学生升大学遇到的困难比交通便利省市出洋留学都要大。1958年中央在宁夏建设了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随后又帮助建设了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在宁夏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目前全区高校在校研究生9364人、本科生9.4万人。宁夏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是全国各地支援的结果。解放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来到宁夏,充实到宁夏的教师队伍中。1956年3月,甘肃省从上海、天津等地招收4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来宁夏,培训半年后分配到银川地区各县小学任教,有效解决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1958年8月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应届毕业生组成的首批支援宁夏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师100多人到银川支教。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宁夏的教育事业才逐步发展起来。
五是看医疗发展变化。解放初期,宁夏缺医少药,十九兵团、陕甘宁边区军分区卫生科和原马鸿逵军队中的少量医务人员,担负着组织和管理宁夏卫生工作的任务。自治区成立之初,医疗卫生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严重匮乏。随后,全国各地医务人员支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医学院、护校分配来的医务人员,另一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从天津来宁夏的大批医务人员。1961年11月,天津市248名医务人员及家属共947人迁入石嘴山市,其中天津市第四医院整体迁入大武口,建立石炭井矿务局大武口煤炭职工医院。这些支宁医务人员成为宁夏医药卫生系统的骨干力量,有些成为了权威专家。中央关心宁夏人民的健康医疗,195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48亿元。1958年—1978年,支持宁夏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三级网络。1979年—2011年,支持宁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帮助宁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药物供应保障水平。过去群众“小病靠拖、大病靠扛”,现在“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6.3岁。现在,宁夏医院条件这么好、医务人员这么多、医疗床位占比这么高,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带来的温度。
六是看文化发展变化。自治区成立之初,宁夏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中央大力支持宁夏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2. 95亿元,支持宁夏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①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支持宁夏建成了一批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现在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98.9%的行政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②文化事业产业方面,自治区成立前后,中央政府抽调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支援宁夏,为宁夏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6月4日,50多名文艺工作者从北京充实到宁夏文化艺术界,成为骨干力量。在中央有关方面的协调和支持下,中国京剧院四团划归宁夏,组建宁夏京剧团。上海华艺、光艺和红花越剧团选派部分演员组建宁夏越剧团。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舞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铁道兵文工团和杂技团、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全国总工会工人文工团和话剧团、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中国杂技团、天津市杂技团等文艺团体支持下,组建了宁夏歌舞团、宁夏话剧团、银川市杂技团,为宁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充实了力量、注入了活力,形成了自治区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使自治区文化事业初具规模。现在,全区乡村文化大院红红火火、社区活动中心热热闹闹、城市文化广场好戏连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③体育事业发展方面,现在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7平方米,县级以上城区建成了以社区、公园为中心的15分钟健身圈。
七是看社保发展变化。自1984年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社保资金规模达到1253亿元,社会保障事业由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由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由城镇扩展到农村,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①养老保险方面,支持宁夏建起了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养老待遇水平逐年提高。②医疗保障方面,支持宁夏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③社会保障方面,现在全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比起步时分别增长了6.7倍和6.8倍,建成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养老服务、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④住房保障方面,支持宁夏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特别是让170多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危窑房、住进了安全房。
八是看脱贫发展变化。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西海固人民大多“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1928年至1929年,西海固地区遭受了两次大的灾荒。据史料记载,“海原大地震的创伤还未治愈,灾情特别严重,寸草不生、颗粒无收,老百姓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人都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包骨,每天都有人饿死。凡能行动者,皆背井离乡、逃荒而去,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困守在家、死亡不断”。据《彭阳史话》记载,“固原县北乡有一富户人家,仅有独子,被两个乞丐骗去勒死。富汉听到讯息,尾随不舍。两乞丐恐追上夺取孩子尸一边跑一边用嘴啃撕,吞吃孩子大腿臀部。富汉将两乞丐追上拿获,两乞丐跪在地上只求速死,再无剽言”。可以看出,当时真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已经到了人吃人的程度。1982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244.8亿元,帮助宁夏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983至1993年,“三西”农业建设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贫困状况大为缓解。1994至1999年,支持宁夏实施“双百”扶贫计划,累计减贫82.9万人。2000至2012年,支持宁夏实施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程,累计减贫47.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持宁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21年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面脱贫出列,80.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宁夏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九是看农业发展变化。解放前宁夏农业生产能力弱,靠天吃饭,粮食不能自给。解放后党带领人民历经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大办集体经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宁夏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支持宁夏农业发展资金426亿元!①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方面,支持宁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高效节水灌溉、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项目。②农业产业体系方面,全区农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56亿元,粮食产量从1958年的69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380.5万吨、实现了“十七连丰”。③农业经营体系方面,支持宁夏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0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规模化经营”的转变。在宁夏的农业发展变化中,我们不能忘记两支部队:一支是军垦。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一师改编为农建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各级管理干部和农业、机务人员组建农建十三师,他们在宁夏开发了大片农田,平罗县的西大滩就是农建一师开发、建设、发展起来的。另一支是农垦。1958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新办8个农场,1959年7月从各农场抽调干部和从北大荒来宁的军官,组成建场筹备组,12月24日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平吉堡、渠口堡、兴仁堡和王家团庄农场,1960年3月又批准建立李家大湾、白土岗、二道湾和镇北堡农场。
十是看工业发展变化。刚解放时,宁夏工业一片空白,只有一家面粉厂、一座枪械场和一些手工作坊。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建立起了独立、比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实现了从“中央输血”到“自我造血”的重大转变。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在宁夏布局建设了第一个发电厂、钢铁厂、电机厂、水泥厂、仪表厂和煤炭基地等,“三线建设”时期从东部向宁夏迁建大中型企业100多家,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比如石嘴山煤炭基地的开发建设。当时石嘴山只是一个仅有3000多人的小集镇,周围几十里都是荒漠沙滩,没有电厂,不通铁路,租不到像样的民房。中央从全国调来大批地质勘探和矿井探测、开采产业工人,到石嘴山开发建设煤炭基地。开拓者们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在一座四面透风的药王庙中建起了指挥部,完成了勘测地形、寻找水源的任务,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绘制了建设石嘴山矿区的第一张蓝图。不久,开发石嘴山矿区的各路大军,陆续从陕西、甘肃、山西、辽宁、江苏等省调了过来。那时,包兰铁路还没有修通,矿区建设所需材料设备的运输成了关键。矿区筹备处负责人带领职工走访老船工,提出了利用黄河水道运输器材的方案。经过反复试航,终于打通了从兰州到石嘴山之间600多公里的航道。1957年,矿井建设正式开始,全国各地近万名建设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西安、北京、山东、铜川、抚顺、徐州等地成建制调来。到1957年底,先后从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土建队、铜川工程处、北京基建总局、峰峰矿务局和山东泰安等地区调入职工近千人。比如宁夏的企业建设。从1965年初开始,国务院先后在宁夏安排了一批重点项目,由沿海和内地陆续向宁夏整体搬迁或合并创建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建成投产。7月,由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迁建的以生产拖拉机、内燃机、汽油机活塞和活塞环为主的吴忠配件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0月,由北京仪器厂迁建的以生产电子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机械式万能拉力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等为主的青山试验机厂,在青铜峡县建成投产;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以生产数控车床、仿型车床、蛆合车床、铳端面钻中心孔机床等为主的长城机床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1月,由大连起重机器厂迁建的以生产起重机、减速器等为主的银川起重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2月,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以生产方柱立式钻床、布磨机床等为主的大河机床厂,在中卫县建成投产;由青岛橡胶二厂和沈阳第三橡胶厂部分合并迁建的以生产载重汽车轮胎、轻卡汽车轮胎、轿车抡胎、航空轮胎、子午线轮胎、农用抡胎及航空轮胎翻新等为主的银川橡胶厂,在银川建成投产。年底,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的全国最大的钽铌铍生产科研基地和全国唯一的铍材料研究中心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建成投产。1965年,在宁夏的迁建项目共17个,其中搬迁14个、新建3个。这些迁建企业,许多企业当年破土动工、当年完成基本建设。1966年初,又有两家重点企业建成投产,由大连仪表厂迁建的银河仪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迁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调节阀生产厂吴忠仪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69年10月,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西北轴承厂在平罗县建成投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支持宁夏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推动神华、大唐、国电、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中电投等大型央企在宁夏投资建设,布局了世界上单体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持宁夏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及新型工业化建设等,推动工业经济的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从这10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宁夏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兄弟省区的鼎力相助,没有各族群众的全力以赴,就不可能有发展的新变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宁夏。我们民族要通过这十个方面的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深刻感受党的伟大、党的英明、党的恩情,切实做到发自肺腑感党恩、忠诚老实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一是要由衷感恩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植根人民、团结人民、造福人民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宁夏就不可能摆脱过去的一穷二白、实现今天的繁荣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宁夏人民就不可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二是要由衷感恩党的领袖。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宁夏人民最有感受。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牵头负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宁夏考察的六天六夜里,用脚步丈量了西海固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用情思考西海固如何脱贫发展,这份深情厚爱,我们都应铭记于心、感恩于怀。特别是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为宁夏的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定航,没有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就没有宁夏今天发展的好局面。三是要由衷感恩党的制度。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这一制度使宁夏各族人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特别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宁夏发展得到了党中央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宁夏人民得到了党中央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四是要由衷感恩党的政策。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在资金上倾斜、在项目上支持、在人才上帮助,使宁夏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过上了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