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奋力起航,西吉县再次站在新的历史关口。
新百年起首,春风吹绿葫芦河两岸,生机在月亮山巅缭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西吉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昂扬姿态开启新征程,用智慧倾情谱写新篇章。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好“三农”工作是谋复兴、促振兴的“稳定器”,是守初心、稳民心的“先手棋”,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西吉县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牛鼻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布局,优先配置发展要素、保障资金投入、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时间流逝不舍昼夜,前进航程击鼓催征。
站在新起点上,西吉县手握巨笔绘蓝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培强做大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完善乡村治理、推进“四大提升行动”,强化县域统筹、推进乡镇产业聚集、促进乡村联动、支持村组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
脱贫攻坚打下振兴基础
“脱贫攻坚前,西吉县是全区农业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2020年,西吉县高质量完成脱贫工作,贫困发生率由34%降到了零,标志着“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宁夏全区摆脱了绝对贫困。
西吉县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硬化路、动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依靠发展马铃薯、小杂粮、草畜养殖、劳务输出、冷凉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不仅帮助西吉县摆脱了贫困,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西吉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住房、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有了保障,为干事创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建立了帮扶机制,为乡村振兴有组织地推进下去提供了组织支撑;脱贫攻坚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使西吉县实现了从“苦等、苦熬、苦旱”到“群众苦干、干部苦抓、外界苦帮”的转变。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未来几年里,西吉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革创新,结合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四大产业”,统筹规划发展布局,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强化县域统筹功能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西吉县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科学规划乡村布局,打造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
经过多年建设,西吉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生态循环农业循序渐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脱贫攻坚时期,西吉县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还存在一些短板。
为此,西吉县进一步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进一步开展环境美化行动,实施污水、垃圾收集处理项目,新建渗滤液处理厂,确保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在县城区新建6座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处理站,杜绝建筑垃圾乱堆乱埋,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启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建设示范村垃圾分类回收分拣中心,配套垃圾空容器、车辆、人员,为19个乡镇配置电动三轮保洁车、密闭垃圾箱。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在县域服务延伸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升级县城自身服务水平,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行“一窗口”办理,提高为民办事能力和效率。
增强乡镇枢纽作用
乡镇是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西吉县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美丽宜居特色小镇,带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
建成田坪乡、什字乡、红耀乡、硝河乡、白崖乡、王民乡、西滩乡等7个美丽小城镇,建成王民乡二岔马村、硝河乡民联村、马莲乡麻子湾村、马建乡白台村、吉强镇羊路村、沙沟乡阳庄村、兴隆镇王沟村、田坪乡南岔村等8个美丽村庄。
持续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西吉县继续推进美丽村镇建设,着力打造重点、特色集镇。”西吉县主要领导介绍,通过增强小城镇的纽带作用,借助农业延伸出来的乡村产业,强化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水发(宁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兴隆镇建设年屠宰加工5万头肉牛的定点屠宰场,在将台堡镇建设年加工蔬菜原菜11万吨蔬菜速冻加工厂;依托国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2000吨萝卜干加工车间,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年加工各类蔬菜20万吨以上,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
扶持现有6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马铃薯淀粉生产线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设施,建成的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企业繁育供种”模式,构建马铃薯种薯繁育、种植、加工一体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线下线上并举,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蔬菜、马铃薯订单种植基地,构建冷链物流,畅通销售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
促进乡村联动发展
结合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建设,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按照“一村一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经济实体专业村,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劳力在乡村、产业在城市的状况。
通过实施林草产业示范带动工程,巩固提升农业龙头企业14家,规范培育产业扶贫示范村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450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领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
围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乡村联动,支持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设相对集中、稳定的特色优势良种规模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而帮助农户就地就近增收。
计划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一级种繁育基地,打造薯玉间作示范基地5万亩,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打造青贮玉米良种推广示范基地、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共16个,新培育养殖示范村20个。
重点打造以硝河、马莲、将台为核心的万亩蔬菜产业优势区,建设露地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设施瓜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园等17个,新建蔬菜种植拱棚300亩,建设5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杂粮(油料)示范基地15个。
“通过发挥基地示范引领、技术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新增务工就业,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扶持宁夏伊香、西吉勇兴2家企业,加工饼干、麻花等主食产品。巩固提升8家杂粮加工企业,发展杂粮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艺,扩大加工规模,生产精品小米、杂粮面、胡麻油、荞皮枕头、苦荞茶等保健食品,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立足县域整体,以农产品产业链延长为主,在乡村建设原料基地,改善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加工企业乡村对口承接,进而打破乡镇界限,实现跨越乡镇联合,形成专而联、各司其职的乡镇经济发展聚集体。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西吉县将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围绕产业富民核心,实施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富民增收进程,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
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示范展示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种养新技术,使全县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5%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机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以上。
同步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科技支撑。采取干部蹲点、结对帮扶、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对种养大户、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等职业农民主体进行培训,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的原则,做优、做精、做靓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深度开发“西吉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完成申请绿色食品认证16个,申报“西吉芹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打造一批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检测整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按照稳粮强畜优菜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重点培育壮大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年产量5万吨饲料加工厂,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速冻脱水蔬菜加工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促进产销对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大型加工流通、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与乡村产业对接,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产品销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乡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大市场。
创造利用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把需求更加直接、快速、准确地反馈到生产端,促进产业精准定位,产品销售对路,不断提高农业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