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宁夏西吉县马铃薯原原种培育大棚里绿意盎然,拇指大小的种子饱满圆润。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西吉县不断加大马铃薯种子繁育科研投入,抓牢产业“芯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西吉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给自足、迅猛扩大、稳步发展3个阶段。”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苏林富介绍,20世纪90年代之初,当地老百姓依靠种植马铃薯解决吃饭问题,马铃薯种子农户自繁自用,品质良莠不齐。
1990年,随着西吉第一家精淀粉厂建成,淀粉加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带动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豆子”。随着马铃薯大面积种植,一个品种多年种植引发种子退化、产量下降的弊病集中显现。
“尤其马铃薯从吃粮转向外销,消费者对马铃薯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解决马铃薯种子退化问题迫在眉睫,生产口感好、营养全、竞争力强的优质马铃薯被提上日程。”苏林富介绍。
1998年8月,西吉县成立马铃薯生产研究所,开展马铃薯品种的引进选育、脱毒种薯的繁育推广、贮藏技术研究示范等工作。从此以后,西吉马铃薯走上独立研发的路子。
“当时人才、设备、技术一穷二白,连营养液配置的基本知识都不懂,一切从零开始。”苏林富回忆,西吉县组织农技人员到青海、甘肃等地“取经”,同时邀请马铃薯种薯研究员来到西吉,开展技术培训、种薯繁育,推广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和储藏技术。
“但老百姓不了解脱毒技术,对脱毒生产出的原原种有些抵触,甚至在推广种植脱毒种薯时,有人选择个头小的种植,用个头大的种薯喂养牲畜。”苏林富介绍,通过不断宣传推广,老百姓从种植优质马铃薯中尝到了甜头,主动争取种子种植。
产业兴旺是脱贫富民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兴旺的动力。随着科技进步,西吉县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集无菌生产、设施农业、种薯贮藏、试验示范为一体的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支撑,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同时,西吉县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企业繁育供种”模式,集成推广“选用优良品种+脱毒种薯+覆膜保墒种植+膜上覆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亩产量2500公斤至3000公斤。红耀乡大堡村村民何跟明,种植优质马铃薯40亩,除去成本,年纯收入10万元。
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农技人员努力下,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科技创新成果喜讯不断,一个个项目在西吉相继落地生根。
先后选育马铃薯新品种“宁薯9号”“宁薯13号”、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马铃薯优良品种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等项目和种子。
2006年3月,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研究所更名为“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组建成立宁夏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得脱毒马铃薯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9年,宁夏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西吉县逐渐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采用气雾法生产,节约试管苗90%,每株生产原原种50粒至80粒,单位面积生产原原种1500粒以上,生产能力翻一番,脱毒原原种繁育能力显著增强。”西吉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研究与繁育二级研究员何建栋介绍,一粒原原种通过繁育,可生产商品750公斤商品马铃薯。
2017年,在西吉县红耀乡小庄村建立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核心攻关示范区,自治区农牧厅邀请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统计局等单位专家进行了现场实收实测,亩产达6246.98公斤,较2014年6162公斤亩增产84.98公斤,创全区马铃薯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小庄村凭借这个成绩跻身全区马铃薯产业的“种子选手”。
近年来,西吉县在新营、红耀等6乡镇,建设3个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生产原原种6000万粒;建设原种繁育基地1.3万亩,繁育原种1.5万吨以上;建设马铃薯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繁育一级种薯20万吨以上。形成了县有繁育中心、乡有种薯基地、村有扩繁点、组有良种示范户的四级良繁体系,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
如今,西吉县已成为全国第一批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马铃薯种薯除满足本县需求外,销往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山西等地,形成了马铃薯种薯走出西吉、走向全国的良好局面。
2020年8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成果发布和观摩会在西吉县举行期间,西吉县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签订了技术帮扶协议,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