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颗粒归仓,土地进入一年一度的轮休期。王涛前往宁夏西吉县西滩、平峰、将台堡等乡镇,查探适合种植小杂粮的土地。
“成片的土地便于机械耕种,好管理。”王涛沿着熟悉的山路逐村寻访,终于在西滩乡找到理想的地块,与村民签订了600亩土地流转合同。
按照产业发展计划,王涛在3年内打造的2个千亩杂粮种植基地,已建成了1个,余下的1个须在今冬完成土地流转,来年春季下种。
“这几年政府鼓励个人创业,支持建设全产业链,为我们创业者提供了机遇。”王涛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商机,决定扩大种植业规模,为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打基础。
王涛返乡创业之前,在城里做摩托车生意。2016年,受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回到兴平乡老家,贷款流转2000亩荒地,种植荞麦、扁豆等杂粮。
“起初,只想着怎么把地种好。”王涛说。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他看到种植业效益低、难增产的瓶颈。他对小杂粮消费市场调研后,筹资260万元建成杂粮面粉加工车间,并采用本地原生态农作物为原料,通过订单生产,加工小米、荞面等特色农产品,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年产500多吨杂粮面粉,全部外销。”王涛生产的杂粮面粉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经常有外地客商找上门签订购销合同。
为了营造大众创业环境,西吉县出台金融贷款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方案,提高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消除“拒贷、怕贷、惜贷”思想,全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同时探索创业贷款和扶贫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开通“绿色通道”,注入担保基金,简化信贷手续,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
“有了政策兜底,我们也敢放开手脚干了。”创业的同时,王涛开始探索“基地+车间+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种植杂粮,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确保亩均增收1500元。
创业和就业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王涛的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年用工100多人,年支出人工工资180多万元。而类似这样规模的创业实体,西吉共培育870多家,带动就业4700多人。
“我们两个人在车间务工,加上养牛,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王泰和妻子王银银每天早早起床,喂饱牛羊后,到家门口车间上班。3年来,王泰夫妇养殖和务工两不误,一年四季不停歇。
西吉县顺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府+人才市场+闽籍企业+建档立卡户”的四联动模式,打出技能培训、定向招聘、岗位开发组合拳,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依托闽宁劳务协作,精准对接,引进福建佩吉服装、天菲服饰、闽江服装3家劳动密集型闽籍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与现有的几家服装企业形成服装企业集群,为周边群众特别是县内劳务移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便利,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技能收入双提升。
得益于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今年西吉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多人,完成技能培训1.2万余人;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89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