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山西麓的西吉县,民族团结的故事源远流长。从“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到“单家集夜话”,成为一代又一代西吉儿女团结拼搏、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西吉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打造“西部福地石榴红,吉祥如意一家亲”品牌,让民族团结的理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等“七进”活动,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西吉县,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从田坪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任继国的故事,到西吉县第七中学的“开学第一课”,再到吉强镇惠安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一个案例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使西吉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一起生活、兄弟合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成为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真实写照。
展望未来,西吉县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土地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进机关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只有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才能增强党支部的号召力,更好助力乡村振兴。”西吉县田坪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任继国向新入职大学生分享基层工作经验。任继国之前在李沟村工作,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被调到距李沟村33公里的南岔村。
“没有养殖种植经验,遇事不知怎么办。村集体肉牛养殖场管理不善,亏本且没有收益。”2021年10月,24岁的任继国到李沟村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初入职场的迷茫,更有村集体肉牛养殖场的经营困境。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虚心求教于立眉村党支部书记郭瑞军。“把养殖场租给养殖企业,村集体收租金,同时帮助村民学习提高养殖技术,带动群众发展产业。”郭瑞军给任继国支招。
任继国按照郭瑞军的建议,召集村干部和群众开会商议,从10多家企业中筛选出1家能力强、资金雄厚的企业盘活养殖场。1年时间,不仅养殖场焕发了新的活力,还带动村里30多人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余元。只有50多户村民的李沟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小伙子不错,不但把党的声音传递给老百姓,还帮助大家解决了致富增收的问题。”李沟村村民王志乾对任继国竖起大拇指。
“在用人导向上,秉持‘不论民族,只用好干部’的原则,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打破乡镇和村组界限,跨乡跨村选贤任能,让懂政策、会干事、能干事的人有了用武之地。”西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进学说。
截至目前,西吉县已从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优秀青年等群体中储备后备人选898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43名。同时,投入127.5万元,为全县4068名村组干部办理了保额不低于5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与此同时,西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以上率下,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百场万人大宣讲,形成了“一根主线穿到底、领导干部全登台、党员群众无遗漏”的生动局面,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融入血脉。
进学校 爱我中华理念根植孩子心中
“这一课我们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西吉县第七中学校长余景润介绍“开学第一课”的意义。
西吉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每学期都将这一理念融入“开学第一课”,并通过办手抄报、开展“手拉手、共成长”等系列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心中。
“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聚立德树人磅礴之力,培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为品牌,通过‘124工作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余景润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西吉县坚持从娃娃抓起,通过夯基育苗铸魂魄、结对交流促成长、东西协作助帮扶、研学交流聚共识,统筹推进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全县12所学校的494名青少年,已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学校的学生建立了结对关系。”西吉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线下“手拉手”交朋友书信往来,线上“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同读一本书”联合主题团队日、暑假交叉访问访学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中相识、在交流中相知。
为深化各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西吉县和福建省对口帮扶县小学学生相约线上,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闽宁牵手情谊深“云游将台堡”活动,讲解员和红领巾讲解员通过现场直播,用生动的语言为两地青少年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依托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吉县实施了西部学子励志游学计划,连续9年选派各族优秀学生代表前往上海等地参加励志游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引导他们树立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们组织各族青少年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夏令营、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深刻理解我们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精神,都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开拓、书写、创造和培育的。”西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这些举措,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
进社区 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格局
8月8日,吉强镇惠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棋牌、乒乓球、书画等功能室里三五一组休闲娱乐,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孩子们忙于工作,我们老两口在这里找到了朋友,排解了寂寞。”81岁的王俊荣说。
“我们以‘邻里守望心连心,社区和谐一家亲’为主题,创新‘13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子,让社区成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温馨家园。”惠安社区党支部书记摆秀梅说。
这个由19个乡镇搬迁移民组成的纯公租房社区,曾面临邻里陌生、矛盾频发的困境。摆秀梅初到社区时,每年发生的矛盾纠纷高达三四百起。她从“一老一小”着手,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健身、娱乐的场所。成立“嵌入式”志愿者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居家养老等服务。
“社区还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迎新春、‘粽叶飘香’、老年人集体生日等活动,让居民在节日的欢乐中增进了解、促进团结。”摆秀梅说,通过老年人影响带动家庭、单元、楼栋,形成了邻里互助的新风貌。
61岁的王福成是社区有名的热心人,他不仅在邻居家孩子患病时伸出援手,还主动修理社区设施,参与防汛值班。王福成的行动带动了20多名居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共同守护社区安宁。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西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区工作主线,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围绕邻里心、邻里情、邻里帮、邻里乐、邻里美五大主题,创新开展微网格、微宣传、微队伍、微积分、微服务、微调处、微监督“七微”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覆盖到基层每个角落。
截至目前,该县动员基层工作力量走访困难群众6057户,精准识别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627户739人,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58亿元。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投入2151万元实施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精细化服务县内劳务移民2466户1.3万余人,辐射5个社区11个移民小区。
在西吉县,每一个社区都是民族团结的缩影,每一次互助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我们全域打造‘民族团结之家’,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的‘聚力石’。”西吉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进乡村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牛圈有点小,养四五头牛还行,过多会影响生长。”8月7日,马建乡大湾村养殖能手马学元给家里的牛添足草料后,便前往三岔垴组张志良家传授养牛经验。
“跟马学元学习养牛技术后,我养了十几头牛,种了30多亩玉米,年收入四五万元。”张志良从不会养牛、不懂养牛到牛成群、收入稳定,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这是西吉县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真实写照。2018年,马学元从5头牛养起,依靠农技人员的指导,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到20多头,年收入七八万元,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还购买小轿车、农用车,新建了砖瓦房。
“大家拧成一股绳,抱团取暖、共同致富。”大湾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山说,现在全村8个自然组,肉牛饲养量5000多头,种植玉米1.3万亩。
在西吉县,像马学元、张志良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肉牛经纪人马玉海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帮助养殖户将牛卖了好价钱。马建畜牧兽医站兽医张小鹏和梁步升,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西吉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在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移风易俗、发展产业等方面突出这一工作主线,推进各族群众从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等方面共同走向现代化。
吉强镇龙王坝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三交’活村”为发展思路,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依托各级培训,文旅小村庄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进天南海北的游客交往、各级培训学员交流、农特产品的交换。”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介绍,通过与全国42个村联盟,让交往交流交融从县内向区外拓展。截至目前,该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区外游客占30%以上。
西吉县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健全“领导包抓+专班推进+驻村帮扶”机制,确保“四个落实”到位。通过推进基层治理“1+6”治理体系,创新基层治理“1133”工作机制,激活基层治理细胞,推进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富民强县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惠民惠农政策落实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金融帮扶政策,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整合涉农资金3.25亿元,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放涉农产业补贴3.1亿元,惠及8.64万人。升级改造农村供水管网,保障了11.93万人的用水需求。”西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进企业 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西吉县青年作家马骏,以轮椅代步,却在文学路上驰骋如骏马。8月初,马骏凭借散文作品《青白石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作品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
“感觉像做了一场梦,已经特别知足。”马骏说。他的作品以身边各族群众的生活为背景,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团结奋斗故事。“轮椅上的马骏,文学界的‘骏马’”,网友这样称赞马骏。
西吉县被誉为“文学之乡”,凭借其文化、文学资源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增进文化认同、厚植精神家园”创建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引导作家积极创作顺应时代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文学作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西吉县木兰书院负责人史静波说,通过打造藏书阁、国学堂、文学教育馆,为全国文学创作交流提供平台,先后与150余名作家建立紧密联系,西部新乡土文学作家群聚集了120余名各地各族作家。
“牢牢把握团结和发展两大核心,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主动作为,使全县各类型企业不仅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携手发展的重要平台。”西吉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该县引导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关注民生、回报社会,吸纳各族劳动力和人才,开展乡村振兴、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西吉县守强薯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与9个村结对,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8万人次,先后支付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村集体返还收益、公益捐助和助学金共计4300多万元。
据统计,西吉县民营经济主体达2.2万户,贡献了全县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劳动就业岗位、80%以上的营业收入、90%以上的法人单位数量。这些数据背后,是西吉县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
西吉县,一个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企业发展,都深深植根于民族团结的土壤之中。这里,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共同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