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董聪贤,1966年1月出生,西吉县马建乡人,现为国家民族画院画家、北京油画学会会员。
董聪贤家中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大。小时候,他对学校里的连环画情有独钟,当看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杨家将》里的穆桂英画像时,临摹这些艺术人物的相貌成了他的拿手好戏。尤其是过年时看了社戏中的人物后,华彩戏服在他的画笔下一次次重现。
1980年秋,他考入马建中学读初中。中学虽然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但美术课正常开设。三年的系列性教材,让他接触了美术知识,欣赏到了中外名作。1983年,他初中毕业在离家40多公里的新营中学读高中。他在这里读了两年高中。新营中学的同学大多寄宿。虽然寄宿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每个同学都非常刻苦努力。全县美术专业毕业的老师仅有两位,也是从山村走出来的美术大学生,他们给予董聪贤热忱指导。
1986年,正值高考的日子,父亲患病住院。他在医院陪护父亲大半年,就是在这大半年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手中的笔。医院的职工都认识他,做素描模特是他们的乐趣。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他做饭、洗衣,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感悟。他的专业成绩、文化课成绩都超过了大学录取线,被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录取。
1986年12月,规模宏大的苏联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系里组织全部师生去北京观看展览,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宁夏。这次经历更坚定了他选择油画方向的信念。在美术系学习专业知识的日子里,他遇见了更多的有专业造诣的老师,他的习作总能在学校橱窗展出,系主任特别欣赏他,对他说:“你是我教过学生里最能吃苦、最有定力的一位。”
1989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吉县新营中学任教。新营中学是他高中时的母校,他觉得格外亲切。在他的影响下,找他学画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寒暑假有孩子去马建老家找他。
1992年暑假,同舍的同事极力劝他去大城市发展。正好北京有招聘机会,他去了北京。北京之行,他接触到北京绘画艺术的名家名作,他决定留在北京发展。
他从小热爱戏剧舞台上亮丽的服饰色彩,在北京就能随时随处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兄弟民族同胞,民族风情成了他在北京绘画的重要题材。
1996年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他的五幅不同民族的女性具象参展。《苗女》《维吾尔少女》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苗女》被评为参展十佳作品之一,《维吾尔少女》被参展同行收藏。自《苗女》问世之后,他便开始专注于藏区的风情,从此藏族风情的色彩如同轻盈的风吹进了他的梦境。
2007年,他开始构思创作的《卓玛》是藏区题材的第一幅作品,2010年《卓玛》参加北京油画学会油画展,5年后《卓玛》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2011年,《藏女》问世并参加万隆拍卖。2012年,他毅然决然地自驾车走进藏区,走进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别样的天地、别样的高原、别样的风土人情,在别样的画者的眼帘中显现,一个从繁华都市走来的专注民族画的作家从此掀开了藏族风情的画卷。
藏区之行是他油画艺术的新天地。他不止一次去阿里,去拉卜楞寺。在阿里他一住超过两个月。那里的景和人都是那么的纯粹,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小山村,似乎又到了一个安详的世界。
他的笔触、每个毛发,似乎和雪域高原对接,藏区的儿童、母亲、老人、僧侣、蓝天白云、净水明湖、雪山天路、雄鹰羊群……一个个具象在他的脑海闪现,《卓玛》《洛桑卓玛》《格桑》《圣山的孩子》《顿珠》等原创的画作一一诞生。
2016年初春,国际肖像大赛征稿之际,他正在西吉探望自己的母亲,随即决定送一幅近作去参赛,他的《洛桑卓玛》被选入。随着《洛桑卓玛》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他的油画艺术人生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2016年4月16日至17日举办的第十八届美国肖像画展上,他的油画作品《洛桑卓玛》荣获优秀奖。2017年,他进入佛罗伦萨奥德·纳德鲁姆大师班学习,2年后进入西班牙艺术大师洛佩兹·加西亚工作坊进修研习。
回国后再望雪域高原的晴天白云、草原湖泊、雄鹰高山、人文积淀、安居乐业的情景,一个个人物创作具象在脑海生发。《老人的祈祷》2017年成功入围“巴塞罗那国际具象艺术双年展”;《西藏喇嘛系列之思》2018 年获美国肖像协会会员大奖赛第二名;《西藏盛装少女》2019年获14届ARC国际沙龙展优秀作品奖,并参加巴塞罗那、纽约、洛杉矶巡回展览。2020年《西藏少女》获美国油画丙烯画协会大赛奖,《母亲》获第十五届ARC国际沙龙大奖赛奖项。《虔诚的愿望》入选2021年英国皇家肖像画协会年度展。新作《古格王朝的回响》融人物、历史文化为一体,极富质感的画面穿透力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美丽的藏区风情令人神往。
回归本真,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孜孜追求的信仰。董聪贤的油画创作经历,其实就是他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升华和历练自己,最终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