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张愿宁,1986年9月出生,西吉县震湖乡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地矿中心副主任。
张愿宁,出生在西吉祖厉河流域的震湖乡张撇村,这是一个深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偏僻小山村。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常常为了温饱苦苦挣扎的艰难年代,读书宛如一道曙光,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可行途径。
他自小就立下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志向。而他能踏上求学之路,全凭父母对教育那份毫不动摇的重视与信念。那时,家里经济状况极度窘困,就连维持基本的吃喝都时常陷入困境。然而,父母为了支持他的学业,不惜四处借债、东拼西凑。尽管他们目不识丁却凭借着淳朴的直觉和生活的经验,深深地明白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
父母的支持和付出,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时刻触动着张愿宁幼小的心灵,这也使他相较于同龄的孩子显得更加懂事和体贴。放学后,他总是主动地承担起家务,为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每当农忙时节,他更是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跟大人一起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而这份付出也在他的学习成绩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成绩始终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他深知,唯有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
上了初中后,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搬过砖,在餐馆洗过碗,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工地上,望着城市里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内心无数次地涌起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愈发坚定执着,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渴望也变得愈发强烈。在求学道路上,他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2006年夏天,对于张愿宁来说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季节,他被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录取。在大学4年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的养分。2010年,他入职于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成为一名地质队员。
他曾多次和同事们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我儿时的梦想是考大学走出大山,没想到考大学是为了走进深山。”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童年和少年时期艰苦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培养了他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优良品质。大学毕业后,他长期扎根在甘南高原、河西戈壁荒漠等环境恶劣的野外一线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矿产勘查工作之中。
工作中,他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非凡的领导才能。他主持或参与了各类项目多达20余项,每一个项目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智慧。通过和团队的不懈努力,累计提交金资源量超过100多吨,为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他带领的勘查团队在北山地区进行深入勘探和研究,成功发现并评价了五一山等9处中小型钒矿床。这些发现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他们累计提交的钒资源量达到165万吨,这一成绩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在学术研究领域,张愿宁同样表现出色。他将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转化为学术成果,先后发表了15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地质勘查的方法、技术创新及资源评价等多个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凭借着在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度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等系列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
张愿宁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他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个人努力和才华的展现,更是对“天道酬勤”这一古训的生动诠释。
尽管张愿宁离开家乡已近20年,但那份浓浓的乡情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无论时间如何流转,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家乡的山水、亲人的笑脸、儿时的伙伴,都如同珍贵的宝藏,深深地珍藏在他的记忆深处。
每次回到家乡,他都能惊喜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乡亲们告别了昔日的贫穷与落后,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如同网络般,将这个曾经封闭的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看到这一切,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幸福和自豪。他深知,这是我国大力开发大西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更是一代代西吉人不畏艰难、辛勤耕耘的心血结晶。
他衷心希望,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县委和政府能够坚定不移地将教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扶持,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优秀的人才留住,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家乡创造更多的价值。他坚信,凭借着西吉人民与生俱来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定能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更加美丽、和谐、富裕、幸福的西部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