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袁海德,1991年2月出生,西吉县兴平乡人,中共党员,现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党委副书记。
袁海德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工作半年后,主动向党委提出申请到村上工作的请求。经乡党委同意,他被任命为铁提尔村党支部书记。他说:“老百姓还不富裕,基层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年轻干部应该在一线当好先锋、勇闯难关、巩固基层建设”。刚到村就面临“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工作无头绪、“高学历”“高起点”在这里并不管用等困难。袁海德静下心思考后觉得,这是身份转变带来的必然结果。只有树立主人翁意识,怀揣平常心,才能主动融入基层。
他首先做好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工作。为改变村上党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村级储备年轻干部不足的现状,他对全村18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摸底,把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优秀青年纳入带培对象,确定每名党员联系培养2名以上农牧民入党对象,申请人或积极分子的1+X带培模式,并严格落实责任机制,对带培对象严格执行包培养、包教育、包成熟、包发展的“四包机制”。2019年,有15名农村优秀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0人被吸收为预备党员,3人被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后备力量不断壮大。
为正确处理好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解决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和团结教育群众功能缺位等问题,他将无职党员、55岁以下的35名党员纳入,协助村支部服务好群众,利用党员活动日,清理村组垃圾、帮助无劳动能力家庭。他还将老党员、老退休干部纳入支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工作。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他注重使用亮身份的办法,引导广大党员自觉接受监督、增强担当意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团结教育群众方面,体现密切联系、培养发展、积极宣传、主动服务的作风,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自觉听从党组织的号召,认同配合、支持村上的工作。
小麦、玉米是铁提尔村的主要耕种作物,过去很多村民害怕有风险、舍不得投入,不施化肥及存在种子品质不好、亩产较低的问题。在农村成长的他懂技术,亲自指导选种、施肥、预防病虫等,农作物亩产量由原来的600公斤增长到800至1000公斤。铁提尔村牲畜存栏2357头(只)。针对养殖业产量较低问题,他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力度,将农民集中起来,邀请行业部门专家对配种、养殖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解,淘汰原品种(土牛、土羊),通过选配优良品种使每头牛增收1000至2000元。同时,他将村里338名富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为群众增加收入,全村在托帕口岸务工人员36名,周边各行各业就业人员302名,年收入500余万元。铁提尔村的村民们提起袁海德,个个都伸出大拇指:小书记“亚克西”。
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从来没有给自己休过假。只要群众需要,他总是克服一切困难,第一时间赶到,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次,凌晨四点半,他接到村委会委员迪丽努尔·艾尼瓦尔的电话:“袁书记,一小队努如拉·斯拉木家羊棚着火了!”“先疏散羊,呼喊邻居们救火、快点拨打110、119求救,我马上赶过来!”睡觉的他挂掉电话,草草收拾后便立即赶赴现场,发现羊棚大火燃烧,无法判断里面有无伤亡,火势顺风扩散,就及时组织群众用盆子、桶子接水泼,经过2小时火被扑灭,感动的村民努如拉·斯拉木拉着他的手不停地道谢。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做过多件。
回想起故乡,那曾经用煤油灯熏黑的鼻孔、用向日葵杆盖建的房子都一去不复返。穿补丁、满头有虱子的少年已投身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二牛抬杠耕地的时代也被科技取代。如今他吃一碗荞麦面搅团都是对家乡变化的深情表白。看到家乡的梯田如虎踞龙盘,他心生无限的激情与自豪。“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作为西吉的游子,乡音总是难改、乡情总是难忘、乡愁总是萦绕心间。虽身处祖国西陲之地,袁海德依然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作为西吉人,他承做起家乡在新疆的“形象大使”,主动宣传家乡的“西吉好东西”,向来到新疆的朋友介绍西吉风光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