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康家银,1974年4月出生,西吉县田坪乡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现为江苏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1993年8月末,康家银告别了家乡,踏上了远赴两千公里之外东北大地的求学之旅,他的目的地是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从那一刻起,康家银便开启了他在外漂泊闯荡的游子生涯。时光匆匆,转眼间已过去了整整30个春秋。
大学毕业后,康家银怀着满腔的热情奔赴北京,进入了一家台资企业,投身于软件开发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并非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辞职,踏上了考研的道路。200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从此坚定地选择了科研这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道路。
2004年,康家银完成硕士学业后,又成功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将研究的方向聚焦于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从那时起,他如同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一步步深入到神秘而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探索。
2008年,博士毕业后加入了江苏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初来乍到的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没有研究生的协助,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科研的道路坎坷不平且布满荆棘。但他并未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在无场地、无设备、缺助手、缺经费的情况下,他自己在外面租设备做实验。现在回想起来,他无限感慨地说:“那的确是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如今的康家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和先进的计算设备,还有了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研究生,更有了一支稳定而团结的研究团队。在海洋大学工作期间,他曾到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从事了为期两年(2009 - 2011)的博士后研究。2013 年的金秋,他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影像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访问研究。也正是在访学期间,他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并开启了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目前,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从事的都是与深度学习紧密相关的前沿研究课题。
自康家银步入科研这条道路至今,已然过去了 20 余个春秋。这一路走来,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恰似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熬夜通宵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事业刚刚起步的那些年。无数个日夜,他都沉浸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精心设计实验,用心撰写文章,积极申请基金。那份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坚定的执念,一直支撑着他持之以恒,并将继续砥砺前行。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付出,终会迎来丰厚的回报。
2016 年,康家银荣获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江苏省双创博士”殊荣;2022 年,他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 2016 年和 2018 年,他曾两次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苏北发展特聘专家”荣誉称号。
从康家银第一次远离家乡,至今已过去 30 余年。他从东北的广袤大地到华北的繁华都市,再到华东的沿海之滨。无论足迹行至何处,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深深地眷恋着家乡的那片热土。
尽管阔别家乡多年,但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田埂,如同镌刻在心灵深处的画卷,永远清晰而生动。他虽身为漂泊异乡的游子,但内心对家乡的热爱从未消减,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点滴变迁。
对于家乡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康家银满怀期待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乡当地的丰富资源,比如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助电商平台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家乡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而电商则为乡村的特色产品打开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门。其次,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招商引资,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资金。另一方面,要勇于走出去,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同时将西吉的特色产品和乡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土地。